煤油灯这个词也许在现在的年代已经很少看到了。所以,在读叶圣陶的文章《夜》时,这样描写“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很难引起共鸣。但是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作为照明工具的煤油灯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尽管煤油灯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记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觅得到它。但它也是经历了发现、成长和灭亡的一个完整的生命的物品。在若干年前,它曾经掌控了一下时代的照明,被称为“煤油灯时代”。
据《美国石油工业史》记述,最早从煤炭里炼制出灯用煤油的是加拿大地质家亚伯拉罕?格斯纳(AbrahamGesner)博士,1852年研发出类似的工艺,获得了美国专利,其专利权是用煤炭生产“Kerosene”(是希腊文中蜡“wax”与油“oil”的复合字,中文译为煤油。)1853年,纽约的一家公司用他的技术生产煤油,投放市场。
那么,世界是从什么时候进入煤油灯时代的呢?
说法一:早于9世纪的巴格达,已有使用煤油灯的记载,而近代的煤油灯则于1853年由一名波兰发明家IgnacyLukasiewicz发明。
说法二:从1782年起,法国人发明了煤油灯。1784年,新式的煤油灯照亮了法兰西,标志着煤油灯时代的开始。1849—1856年,罗马尼亚和波兰相继建设了3座灯油炼厂——在第一个油田出现之前,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具有工业意义的灯油厂。
说法三:1856年,年轻的法国人迪格多?郎塔尼,在法国北部布莱地区的日尔贝路瓦的一个村庄里,发明了煤油灯。这比上述时间晚了74年。
看似“落伍”的煤油灯,其实和汽车也有着不解之缘。
汽车刚诞生时,几乎什么功能都没有,更别谈车灯了。真正普及到汽车上的车灯就是在电灯发明之前最主流的照明工具-煤油灯。据说1887年,一个驾驶员在黑暗的旷野上迷路时,是一位农民用手提灯把他引回家。后来由马车上移植过来的煤油灯成为了最早车用大灯,只是煤油灯的发光强度太低,并不能满足汽车夜晚行车的安全要求。也正是从煤油灯开始,汽车大灯开始伴随着电气革命的浪潮逐步升级换代。从煤油灯算起,汽车大灯大致经历了乙炔灯、白炽/卤素灯、氙气灯、LED灯以及目前最先进的激光大灯,大致6个时代。
为了使灯光光线更加集中,人们采用的办法是将克鲁平反光镜安置在煤油灯后,使煤油灯成为世界上第一只聚光大灯,这也是车灯的最早雏形。
在清朝末年,煤油灯被引入我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国人的眼球。特别是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销售自己石油产品的敲门砖,推向老百姓。在解放初期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虽然煤油灯点燃后容易冒出熏眼的黑烟,但它却彻底结束了中国“小老鼠上灯台”的历史。那忽明忽暗跳跃的灯火,不仅点亮了十几代人的生活,也点亮了一段沧桑的岁月。
当电力开始普及,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一天比一天明亮,煤油灯也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它却映射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如今,煤油灯虽已隐退,但它却温暖了一个时代。它不仅温暖着许多人的记忆,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