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裂化工艺的发明者威廉·M·伯顿

2012-12-27 10:17:00

     1910年前后,汽车开始大规模生产。接着,拖拉机、飞机等得到大量应用。市场对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长,汽油取代煤油成为最主要的石油产品。怎么能从单位原油中提炼出更多的汽油来?这方面第一个突破是热裂化。热裂化的发明者是威廉·M·伯顿(WilliamM.Burton)。伯顿生于美国克里夫兰,1886年毕业于WesternReserve大学,1889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0年进入标准石油公司当化学师,后来任炼油厂总管助理、总管,1911年起成为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名董事,1915年为副总裁,1918年出任总裁,直到1927年退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在惠廷炼油厂的实验室主持了提高汽油收率的研究和试验,证实了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碳氢化合物大分子可以裂解为较小的分子,从而从原油中提炼出更多的轻质馏分——汽油、柴油等。他的主要合作者是1900年进入惠廷炼油厂,当时的实验室主任罗伯特·汉弗莱斯(RobertE.Humphreys)。参加这项研究的还有罗杰斯和布兰斯基。此二人也都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他们设定,反应的温度要达到850。F(454℃)。当时还没有焊接技术,钢板制造圆筒只能铆接。强度够不够?对此也要反复试验。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到1910年底,伯顿和汉弗莱已经确信,高温、高压下生产出“合成汽油”是可行的,安全的。为此他打报告建议上100套工业化的、容量为8000加仑的热裂化釜。但是,当时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还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子公司,而母公司正被“反托拉斯法”的官司弄得焦头烂额,董事会里有些人也担心高温、高压会导致像锅炉那样的爆炸,没有批准他的建议。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迫解体,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独立了。伯顿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半工业化的热裂化装置。其蒸馏釜直径8英尺(约2.44米),高10英尺(约3.05米),处理量150桶(约20吨)。汽油采收率提高一倍多。1913年1月7日,公司获得了伯顿热裂化工艺的专利权。最高层决定,投资100万美元,在惠廷炼油厂建造120台热裂化装置。当时热裂化的原料油是原油“拔头”出来的瓦斯油,最初得到的馏分油约占原料油的25%~30%;很快提高到65%~70%。汽油的最终采收率约50%。热裂化工艺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新装置在许多地方建立起来。(石油知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