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山(MudVolcano),顾名思义是由泥构成的火山。说是泥,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是由黏土、岩屑、盐粉等泥土构成;说是火山,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火山,通常所说的火山最基本的特征是由岩浆形成的,并具有岩浆通道,而泥火山则是由泥浆形成的,不具有岩浆通道。
这种火山是泥浆与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其外形多为锥状小丘或者是盆穴状,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
有时泥火山喷出口沿地表的断层或裂隙成串珠状分布,有的成深沟,有的似深井。翻滚的泥浆不断地从喷出口向周围溢出,久而久之就干涸成泥丘,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
2002年,新疆乌苏白杨沟的泥火山喷发。活动喷发的泥火山呈现为一眼眼泥泉、一口口泥潭,它们多呈圆形,个体不大,直径从几厘米到1~2米,星散分布在方圆约半平方千米的山坡和谷地里。泉潭中的泥浆表面不时地咕嘟咕嘟冒泡,犹如大地在沸腾。泥浆散发出带有臭鸡蛋味的沼气、硫化氢等气体,有的可以点燃。可是人们没有想到那滚滚翻腾的泥浆温度却很低,以至把手放进去会感到冰凉,因而也有人把泥火山称为“凉火山”。那些干涸的泥火山往往形成各种形态的地貌景观。除了正在喷发的泥火山,其周围还
有许多已经停止喷发的泥火山,它们呈尖顶状、垄状、漏斗状……千沟万壑,层层叠叠,红、黄、橙、赭、绿,色彩斑斓,表明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很大规模的泥火山活动。
在中国,除了新疆,目前仅在台湾省的高雄和恒春一带发现有活动的泥火山,那里的泥火山不仅有典型的地貌形态,还有喷火的自然景观。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泥火山也有发育,比较著名的有伊朗的马克兰,罗马尼亚的布扎,最大的泥火山分布在阿塞拜疆的巴库,美国的黄石公园更是以泥火山闻名天下。
泥火山气(MudVolcanoGas)是伴随泥火山喷发的气体。地下聚集的高压气体有烃类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及其他混合物,沿断层或裂缝,随着水、黏土、沙粒和岩石块一起,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在喷出时,常有烃类的燃烧,并出现火光,然后形成锥形堆积体。由于形成泥火山的高压气体常是可燃性天然气,有时还伴有石油,故可作为直接油气显示;也可以是非可燃性气体,如二氧化碳等。
泥火山在喷溢过程中,伴随水、泥浆、岩石碎块一起喷溢出的大量气体,其成分与油田气相似,一般含甲烷74%~98%,乙烷0~5.17%,丙烷0~2%,丁烷0~1%,更重的碳氢化合物0~16%,二氧化碳5%~11%,不燃烧的残余气体0~20%。泥火山气的流量有时很大,有的一昼夜流量可达数万立方米。
令石油科技工作者们感兴趣的是,泥火山是地壳深处产生天然气的一个重要源泉,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大多与通过切穿沉积盖层的断裂、节理上升烃类流体相关,这些高渗透带主要是泥火山和泥底辟等渗漏构造。泥火山是顶部带有漏斗状火山口并具有通向深部的管孔,可涌出混有泥质黏土质沉积物的水、气的圆锥形山丘,它的形成与天然气渗漏相关。泥火山喷出的天然气是地层内部圈闭的气体由于压力释放上冲的结果。沉积物的上覆压力和甲烷的产生相互结合促进了泥火山的发育或有助于附近泥底辟的演化。
中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陆坡开展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似海底反射波所反映出来的甲烷高含量异常、氯离子和硫酸根浓度异常等重要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水合物成矿远景。人们还在台西南海域发现了海底泥火山及活跃天然气气体溢出,而对喷发的气体及水样进行初步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其90%以上为甲烷气体。
泥火山,是地壳深部天然气产生并上溢的重要源泉,也是类似于地表“气苗”的重要石油地质现象。